悲傷的盔甲-哀悼珠寶

中世紀時期的英格蘭,有的富人會贈予哀悼戒指給參與喪禮的人,到16世紀後逐漸有普遍的趨勢。關於哀悼珠寶的歷史背景,我們容易聯想到「memento mori」,這是源自拉丁文「莫忘你終有一死」之意,是歐洲基督教對生命死亡的反思。各種死亡象徵展現在藝術、建築、文學或生活的各種層面,它提醒著人們終須面對死亡這個環節。相較於「memento mori」偏向社會性地給予世人的嚴格警惕,面對死亡這件事,哀悼珠寶則帶有更多的溫柔特質,屬於極私密的領域。

在1861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伯特親王逝世,從此深陷極深的悲慟中。她足不出戶,隱身而居,並長年隨身配戴著哀悼珠寶來思念丈夫。民眾漸漸效仿女王,於是哀悼珠寶蔚為流行。有的哀悼珠寶使用逝者的牙齒加以設計,或用髮絲編織而成,維多利亞女王則是使用丈夫的肖像照片設計於戒指中。在君主體制時代,女王自幼在嚴格的環境中長大,我們可以感受到阿伯特親王的出現對她而言無疑是此生最幸福快樂的相遇:


「他把我抱在懷裡,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親吻……躺在他的身邊,躲在他的臂彎裡,枕在他親愛的胸上,被他親切而溫柔地呼喚著我的名字,從來未曾有人這麼叫過我的名字——這真是難以置信的幸福!當天亮後(因為我們睡得不多),我看到身邊那張美麗的臉龐,我難以言表。哦!從來沒有一個女人像我這麼幸福!」

以上摘自女王新婚日記,字裡行間散發著動人純粹的快樂,難以想像有朝一日失去這份純粹之愛時,有誰能接得住這樣的痛心疾首?唯有透過擁有一枚哀悼珠寶,像擁有一件盔甲般,堅強地將自身的谷底脆弱守護起來,隱藏住每一滴眼淚,不讓這些悲傷東倒西歪。哀悼珠寶像打造盔甲般溫柔用心地將愛人的遺骸裝置而成,亦如裝置一個標本,可以立即對應到摯愛者存在的證據,並與這些證據朝夕相依,成為無盡的貼身陪伴,實現了這份無法承受之輕的枷鎖。生命易逝,人心如此脆弱,摯愛者身上留下的碎片訊息,無比珍貴,哀悼珠寶是愛的延續,它的意義超越了飾品帶來的虛華富貴,超越了物質本身。哀悼珠寶的設計與製作向來是謹慎與隆重的,即使繁複的紋理,仍可以設計的洗煉精準,並且耐看,這也是哀悼珠寶有別於一般珠寶設計的獨到之處。


無所畏懼地將面對死亡的衝擊置入藝術領域,以達到精神上的飽滿,甚至無法言說的淒美乾淨,令人屏息敬佩。在英國的近代美學歷程中,仍有創作者持續著這份深刻孤絕之美,勇敢地創造戲劇性的作品。例如服裝設計師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他所設計的服裝中運用生命、死亡、戰爭、宗教等元素細節,透過裁縫工藝堆疊展現,當女性穿著亞歷山大麥昆的作品時,彷彿可以避免被欺壓的命運,柔弱的女性像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權力,被一股強大的力量包覆著。當代藝術家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更是藉由藝術作品直視死亡,他在藝術的堡壘內盡情自由地遊走各種危險,冷靜美麗地處理,讓觀者得以細看不再迴避死亡,展示著常態般的禁忌。


面對死亡時,跌入谷底的軟弱已無路可走,只有在獨自正視傷痕並奮力前往一個超越人的位置,最後終於走近一個接近神性的高度,才能瞥見永恆的軌跡,達到一絲的撫慰和自省。在這之前,人們內心質樸渺小、不停歇的吶喊,是撐起這些神性般的藝術作品裡,最原初的意念。

維多利亞女王的哀悼珠寶墜子戒指,上方有阿伯特親王髮絲及肖像照片。

哀悼珠寶的各種表現形式1哀悼珠寶的各種表現形式2哀悼珠寶的各種表現形式3

Alexander McQueen作品照片

Damien Hirst 作品照片

索引:

關於Memento mori

維多利亞女王日記來源

維多利亞女王的哀悼珠寶墜子來源

維多利亞女王的哀悼珠寶戒指照片來源

哀悼珠寶的各種表現形式1哀悼珠寶的各種表現形式2哀悼珠寶的各種表現形式3

Alexander McQueen作品照片來源

Damien Hirst 作品照片來源